点滴状白癜风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190629/7257172.html

人生的修行之诗意人生五

作者:读裁者黄远辉,专注人文历史,质量标准,知识产权。

第四期我们讲了苏曼殊、李叔同,这期我们讲讲波德莱尔、歌德。苏曼殊和李叔同,两位亦僧亦儒的诗人,苏曼殊英年早逝,李叔同中道出家,苏曼殊的母亲是日本人,李叔同的老婆是日本人,他们都是中国近代文化史上无可争议的大师。

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法国十九世纪象征派诗歌先驱,在欧美诗坛具有重要地位,其代表作《恶之花》是十九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诗集之一,他的代表作还有《巴黎的忧郁》《美学珍玩》等,我以前都曾推荐过,这是一个值得我们花时间去阅读的诗人。

波德莱尔能够在欧美诗坛留下美名,在于他在诗歌题材上的创新,摒弃传统的诗歌题材,选取城市的丑恶与人性的阴暗面,在习以为常的具象中,展现人性的各个层面。诗人拒绝把生活空虚地理想化,他要返回存在的本质,把社会病态诉诸笔端。波德莱尔认为“丑恶经过艺术的表现化而为美,带有韵律和节奏的痛苦是精神充满了一种平静的快乐”。

吴冠中《恶之花》(图片来源:网络)

波德莱尔的《恶之花》,把诗歌的创作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境地。波德莱尔明确地指出,他要深入人的最卑劣的情欲中去,大胆地采撷几朵“恶之花”,呈现给世人。《恶之花》在艺术上的成就也很大,开创了一种新的创作方法——象征主义,提出诗歌应该重灵性。在波德莱尔看来,美不止存在于浪漫、和谐、积极向上的事物中,也存在于丑恶、颓废和腐坏的现实之中,《巴黎的忧郁》可以看成是升级版的《恶之花》。年,《恶之花》初版发行引起轩然大波,法国司法部开庭审理《恶之花》一案时,以“触犯公共道德和善良风俗”的名义罚款法郎,并强制删除其中六首所谓的“淫秽诗歌”,分别是:《首饰》《忘川》《致一位极乐女郎》《吸血鬼的化身》《累斯博斯》和《该下地狱的女人》。检察官在起诉书中说,波德莱尔的原则和理论是“描绘一切,暴露一切。他在最隐秘的皱襞里发掘人性,他的口吻刚劲而强硬,他尤其夸大了丑恶的一面,他为了使人印象深刻和感觉强烈而过甚其词”。

波德莱尔的美学原则(详见《美学珍玩》)直接影响了象征主义诗人魏尔伦、马拉美、兰波。魏尔伦强调诗歌的音乐性,“万般事物中,首要的是音乐”;主张诗歌的朦胧性,“最可贵的是令人半醉的诗歌,模糊和明晰在诗中互相结合”。马拉美热衷病态美,歌咏空虚、死亡与荒诞。兰波则热衷实践“声色味”交感理论。波德莱尔的美学原则还对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艺术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兰波尊称波德莱尔为“最初的洞察者,诗人中的王者,真正的神”。芥川龙之介在小说《某傻子的一生》里说:“人生还不如波德莱尔的一行诗。”波德莱尔认为:“在每个人身上,时刻都有两种要求,一种趋向上帝,一种向往撒旦。对上帝的祈求或是对灵性的祈求是向上的愿望,对撒旦的祈求或是对兽行的祈求是堕落的快乐。”如今,波德莱尔已然成为众多文艺爱好者的偶像,甚至被封为现代社会“丧文化”的祖师爷,不知道大家读到这里,有没有想起高晓松的《如丧》。人们常将波德莱尔与巴尔扎克相提并论,而波德莱尔却更欣赏美国诗人爱伦·坡。

《恶之花》首版封面,上有波德莱尔手迹

《忘川》

(忘川,希腊神话中的忘却之河,是冥间的五条河流之一,鬼魂饮此河水,就会忘记尘世的苦乐,跟中国的奈何桥和孟婆汤异曲同工)

残忍无情之魂,请紧靠我胸膛,

你这冷漠怪兽,心爱的虎女郎;

我颤抖的十指,愿久久

埋入你浓密的秀发中央;

你衬裙下弥散着芬芳,

我想把发痛的头匿藏,

再如枯萎的花朵一样,

嗅嗅往日爱情的浊香。

我真想睡!超过生之欲望!

死一般沉睡在甜美的梦乡,

把无怨无悔的吻,印遍你

古铜色光滑而秀美的身上。

为吞下刚刚平复的抽噎,

万物不及你深渊的花床;

你朱唇上栖着强大遗忘,

忘川在你的亲吻中流淌。

我认命,从此便乐天安详,

有如灵魂终获得救赎解放;

驯顺的祭品,无辜的囚徒,

热狂会将他痛苦之火拨旺,

为消除积怨,我啜饮

忘忧露和毒芹的琼浆,

你尖挺迷人的乳晕上,

从不禁锢心灵的向往。

…………………………………………………………………

《沉醉吧》

永远地沉醉吧!

这就是一切,

永远而唯一的一切。

为了不去感到时间那可怕的沉重

——它折断了您的肩膀

并把您向地下弯曲

您应该没有幻想地去沉醉

醉于何物?

——美酒、诗歌,

还是德性,

随您便,但是——

快沉醉吧!

如果有时在宫殿的石阶下,

在沟壑的草丛中,

在您房间呆滞的孤独里,

醉意减弱或消失了,

——您醒了过来……

那么请您去问问,

问风、问浪;

问星、问鸟、问钟表;

问所有在逃遁、呻吟的;

问所有在滚动、歌唱的;

问所有在高谈、鸣叫的

——“什么时辰了?”

那么,风、浪、星、鸟、钟

便回答您说:

“是沉醉的时间了!”

“为了不做时间的,

愚昧糊涂的奴隶,

快沉醉吧!

永远地沉醉吧!

“醉于美酒?醉于诗歌?还是醉于道德?

随您便,

但是请您快沉醉。”

…………………………………………………………………

冯·歌德,魏玛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作为诗歌、戏剧和散文作品的创作者,是德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歌德的一生,与席勒、莫扎特、贝多芬等艺术明星都有过交往,创作范围包括抒情诗、自由诗、组诗、长篇叙事诗、历史诗等各种体裁,最著名的是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诗体哲理悲剧《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还引起“维特热”,不少欧洲青年阅读后还掀起了一波自杀潮。《浮士德》、荷马史诗、《神曲》、《哈姆雷特》并列为欧洲文学的四大古典名著。恩格斯称“歌德和黑格尔各在自己的领域中都是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

在当时欧洲弥漫在消极浪漫主义的逆流下,歌德说:“我和整个时代是背道而驰的,因为我们的时代全在主观倾向笼罩之下,而我努力接近的却是客观世界。”他把那些与世隔绝,沉湎于冥思苦想的诗人称为“主观诗人”,认为他们不配称为真正的诗人。歌德告诫作家“要面向现实”,善于到浩瀚无际的生活海洋中去汲取创作的素材。歌德认为,生活中到处有诗,关键在于作家是否善于不懈地去探求和发现。

歌德和贝多芬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听说过,莫言还专门讲过。年,两位艺术大家在波希米的浴场托帕列兹散步,在回来的路上遇见皇族一行,歌德赶忙挣脱贝多芬的手臂,站在大路一旁,贝多芬怎么拖都不肯走,于是贝多芬被激怒了,他按了一按帽子,扣上外衣的钮扣,背着手气冲冲地往人丛中走去。亲王、太子、近臣看见贝多芬后,都向他脱帽致敬,皇后也客气地向他打招呼。贝多芬转过头来看歌德,发现歌德正深深地弯着腰站在路边,帽子拿在手里,贝多芬这个气啊,扬长而去……。

这个故事流传甚广,但是否真实谁也不知道。贝多芬见到国王扬长而去是了不起的,而歌德留在原地脱帽致敬,被认为没有骨气。莫言对这个问题有新的理解:……国王的仪仗队不仅代表权势,也代表很多复杂的东西,比如礼仪,比如国家的尊严以及其他许多象征性的东西,英国王子结婚,戴安纳葬礼,万人空巷,那么多人看,你能说路边的观众都是卑劣,没有骨气吗?……尊重世俗礼仪,是正常的。当然,歌德偶尔也抖一些小机灵,话说一次歌德在公园里散步,在一条仅能让一个人通行的小路上和一位批评家相遇了。“我从来不给蠢货让路,”批评家说。“我恰好相反!”歌德说完,笑着退到了路边。

我之所以选歌德来说,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歌德很有“中国情节”,他被德国人称呼为“魏玛孔夫子”,他把自己在法兰克福的故居二楼主厅叫作“北京厅”,里面的布置很中国风,贴着中国风景的墙纸,有山水、亭台、垂柳、渔翁等。歌德读中国书,译中国诗,还试着写中国字,作中国诗,甚至曾想把《赵氏孤儿》改编成德国悲剧,曾沉迷于中国的皮影戏。

《中德四季晨昏杂咏》(节选)

(钱春绮译)

其一

疲于为政,倦于效命,

试问,我等为官之人,

怎能辜负大好春光,

滞留在这北国帝京?

怎能不去绿野之中,

怎能不临清流之滨,

把酒开怀,提笔赋诗,

一首一首,一樽一樽。

其二

杜鹃一如夜莺,

欲把春光留住,

怎奈夏已催春离去,

用遍野的荨麻蓟草。

就连我的那株树

如今也枝繁叶茂,

我不能含情脉脉

再把美人儿偷瞩。

彩瓦、窗棂、廊柱

都已被浓荫遮住;

可无论向何处窥望,

仍见我东方乐土。

其三

世人公认你美艳绝伦,

把你奉为花国的女皇;

众口一词,不容抗辩,

一个造化神奇的表现!

可是你并非虚有其表,

你融汇了外观和信念。

然而不倦的探索定会找到

“何以”与“如何”的

法则和答案。

其四

我沉溺于古时的梦想,

与花相亲,代替娇娘,

与树倾谈,代替贤哲;

倘使这还不值得称赏,

那就召来众多的童仆,

让他们站立一旁,

在绿野里将我等侍候,

捧来画笔、丹青、酒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anmae.com/xmsqbc/11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