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关电源是系统供电的核心,而IC的VCC供电又是开关电源的核心。在debug的过程中,很多时候通过观察VCC波形就可以发现问题所在或者直接就是VCC异常导致的。

小功率的基本是使用简单的绕组整流提供VCC,大功率的电源有专门的供电电源,但此供电电源里也存在绕组整流供电。针对VCC,网上看到的比较零散,同时也发现有一些存在认识上的不足。本文将结合自己开发产品过程中碰到的相关问题,对小功率电源中辅助供电VCC设计相关进行总结,供大家参考。同时也欢迎大家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共同探讨,提高。本文目前主要从以下几点阐述,后面酌情增加内容,图会慢慢加上。先列个大纲:1.连接到VCC的3种典型启动方式的优劣分析;2.空载的VCC电压到底该设置为多少;3.D1、R1、D2的作用和选择;4.VCC与功耗的关系(空载和短路);5.VCC绕组与EMI的关系;6.与VCC有关的几个典型问题.

1.连接到VCC的3种典型启动方式的优劣分析:第一种方式:从整流桥后的Vbulk处接电阻到VCC,见下图的R3、R4。此处要注意R3、R4的耐压,如果是普通的电阻,至少要3颗;用高压类型的,也最好用2颗。这种启动方式是早期的,由于R3、R4一直在消耗功率,在追求低空载功耗的今天,基本已被淘汰。

由于第一种方式启动功耗较大,于是又了第二种方式:从整流桥前的L或者N处接电阻到VCC,见下图的R2、R3、R7。这种启动方式比第一种相比,R上的功耗降低了,缺点是启动速度变慢了,但一般电源的开机时间要求并不严格,基本可以满足要求,也是目前用的较多的启动方式。

对于存在X电容放电电阻的,还可以利用这放电电阻,见下图。可以省去多余的启动电阻,节省空间和成本。

以上两种方式在启动结束后都有功耗,且启动速度不够快,第三种方式高压启动,可以避免这两种不足。高压启动一般是通过内部电流源给VCC电容充电,充满由VCC绕组供电后切断电流源,断开电阻,损耗低。启动速度快,损耗低是高压启动的优点,但其成本会增加,对成本敏感的小功率电源而言不是首选。

典型的3种启动方式已列出,不知大家是否还有其它物美价廉的启动方式?这里留个开放讨论题吧:如果采用方式二来启动,有什么好方法来加快启动?

qq

用第二种的话,再弄一级启动,最终又要加钱

拒绝变帅

你给个图出来?

关于这个加速启动的,相信很多人都不一样的,适当加点钱可以接受,要的是性价比。

qq

在VCC那里多加一个D和一个电解

拒绝变帅

这个方式在第三个主题里会涉及到,有利也有弊。

2.空载的VCC电压到底该设置为多少?有说法是设在Vcc(min)之2V左右,这算经验值,但并严谨。

此时虽然可以保证VCC工作,但在一些动态的时候可能出问题,见下图。

在时间t内,Vo下降很慢,此时原边MOS不传递能量,但VCC由于IC耗电导致下降速度大于Vo,如果VCC设计不够高,很容易下降到下限值导致VCC重启。这种情况下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解决:1、加假负载,让Vo的下降速度大于VCC,这种方式在追求六级能效要求的今天,不会采用。2、加大VCC电压,也就是增加VCC绕组圈数,这会增加几个mW的功耗;3、加大VCC电容,但需要确认开机时间是否会超出规格;4、加快环路反应速度,这需要重新确认相位和增益裕量。由于VCC跌落到多少与IC功耗,VCC设定值,环路反应速度等有关,我的建议是:在最恶劣情况(一般为满载切空载)VCC跌落到的最小值要大于Vcc(min)1V以上。具体取多大需要折中考虑。

3、D1、R1、D2的作用和选择见下图:一般是C2远大于C1,通过D1的隔断,较小的C1可以使启动时间更快,较大的C2和C1一起提供稳定的VCC电压。

启动电流经Rstartup对C1充电,直到VCC达到UVLO(on)点,之后IC开始工作打出驱动(此时VCC开始掉电,见下图),待VCC绕组电压建立稳压。在这过程中要特别注意C1的取值,不能太小,需要撑到VCC绕组电压来接管,否则IC将进入不断的重启状态。尤其是输出需要带容性负载,Vo建立较慢,VCC需要维持更久。

关于D2的选择很关键,有人说用快管,有人说用慢管,在实际的产品中慢管、快管均有用到,如何选择取决于D2对传导、辐射以及stress的影响。关于R1,在此处承受压降,使空满载的VCC电压变化范围不要太大,这是其一。要注意R1的耐压,一般为几个ohm,根据功率来算耐压可能1V都不到,建议至少用封装。R1的第二个作用是可以当作跳线,方便layout走线。R1的第三个作用是在一些特殊应用中可以作为fuse用,从而满足安规要求。

4.VCC与功耗的关系(空载和短路)Ploss=VCC*IC空载工作电流(一般为0.5mA~1mA),一般情况下不必太在意,但对于超低功耗要求的电源,比如要求空载功耗小于30mW、10mW甚至更低,此时VCC的功耗设计就显得很重要。

下面说一下短路功耗:输出短路时的输入功率与原边的电流的IPK有很大的关系,限制IPK是一个方法。但IPK需要MOS开通才有,因此也可以选择以下的方式来进一步降低短路功耗。VCC在overload时的情况:

VCC在前两次到达VCC(on)时不打出脉冲,直到第三次才打开脉冲,这样的模式对降低短路功耗非常明显。对短路功耗要求高的电源,可以选择具有这样功能的IC。

至此,前面4个主题就结束了。

5.VCC绕组与EMI的关系VCC绕组与EMI有关系大家都已有共识,但到底影响有多大,影响什么频段呢?在小批量测试中发现有的EMI很好,可以达到10dB以上,有的很差,见下图,存在一致性问题。

以上结果虽然过认证没有问题,但明显裕量不足,在批量的时候会出问题。下面为经过调整VCC绕组后的波形,裕量都有10dB以上。

后面的辅助绕组与EMI的关系,主要是通过一个实际案例对比来说明,解决EMI也可以不多花钱、不多损效率。

6.与VCC有关的几个典型问题第一个就是低温下,电源无法启动问题。相信很多人都有碰到过,尤其是初做电源的人。其原因是低温下,VCC电容的容值降低,在VCC为IC供电但auxwinding还未接管时间内,VCC下降到Vccmin以下而不断重启。解决方法一般是加大VCC电容,这个简单、方便。

第二个是打ESD时,会损坏控制IC。经过进一步确认是VCCpin的GND之间短路。观察VCC波形发现在打ESD时VCC上的电压会超出ICVCC规格的上限。解决方法是调整VCC绕组与副边绕组的耦合,使之耦合更好,同时在VCC处增加稳压管。这个应该还有其他更好的解决方法,待发现。第三个就是在动态的时候,VCC无法维持住导致VCC不断重启。在24楼有详细的解释,同时也给出了解决对策。在60楼,草兄也模拟仿真了这种情况。以上是我碰到的几个有VCC有关的问题,不可能包含所有的情况。关于VCC的相关总结就到此了,希望对大家能有点用处。

drgjhy

精确计算供电电容的值,取最佳值,应该才是最有性价比的。楼主的方法好,就是有些需要加零件,那都是钱,对老板来说,你懂的!

VCC空载带载变化太大有什么办法解决?

拒绝变帅

精确计算其实不是最有性价比的,稳态可以比较准。但在瞬态的时候,VCC电压会跌到多少与VCC初始电平、IC耗电多少、环路响应速度都有关,计算的一般都偏小。

尤其是瞬态时候的VCC,设计是否合理就很关键。

最简单的VCC启动方式是从X电容两颗放电电阻的中间直接拉到VCC端,目前我在用的方式,你还有更简的?

有时候加钱是必须的,比如开机时间要求在1S或0.5S内启动,你不采用高压启动的IC?还有更经济的方式?

空满载VCC变化范围太大问题,其实IC的供电范围都很宽的,只要没有其他影响,不下对策也行。

如果要下对策,可以串电阻,如34楼中的R1;也可以调整VCC绕组使它与副边绕组的耦合更好,减小漏感的影响。

荨麻草

恰好下午搭建了个反激仿真,验证一下,动态负载对IC供电VCC的影响:(注:环路已经补偿好了)

TheSchematic:

拒绝变帅

动态的范围是多少跳到多少?

荨麻草

小功率5V-1A,动态0.1A--1A---0.1A,间隔2.5ms

拒绝变帅

这个一般测试是直接在电子负载上测试,按load键ON/OFF,手动操作,频率1Hz~2Hz。

是从满载到空载0A,你可以按这个条件再仿一下。

荨麻草

按照帅兄说的方法测试了一下,波形要多难看有多难看(应该是Vcc跌到欠压保护点了)

Ace

楼主,问下现在我还在用38xx的芯片我一般采用的是您介绍的第三种供电方法,但是我觉得,这个在VCC绕组给芯片供电后,实际上启动电阻还在消耗功率,您这有能够在VCC由辅助绕组供电后,切断启动电阻的的电路么??急求啊现在做的这个电源打算用下

拒绝变帅

是的,启动电阻在消耗功率,但这里是利用的X电容的放电电阻,对于这种泄放方式,放电电阻本身一直就在损耗的,并不能说是启动导致的损耗。

不知道你的功耗要求是多少?如果比较严,可以参考12楼草兄给的启动后切断线路。

其实38XX芯片有很多功能都没有,换带高压启动的IC也是一种选择。

更多精彩内容点击阅读全文查看!

可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了解更多详情拒绝变帅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助力白斑圆梦征程
头部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anmae.com/xmgnzz/3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