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琳教授

荨麻疹俗称风疹团,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过敏性皮肤病。按自发性风团和/或血管性水肿发作持续时间长短,荨麻疹可分为急性荨麻疹和慢性荨麻疹两种:不超过6周,则为急性荨麻疹;超过6周,则为慢性荨麻疹。鉴于急性荨麻疹在儿童中发病率较高,近日本刊就儿童荨麻疹在临床诊疗上的相关问题,对首都医科医院马琳教授进行了专访。

感染为我国儿童荨麻疹发病的第一因素

马琳教授介绍,荨麻疹是儿童皮肤科的常见病。—医院皮肤科开展的一项研究显示,在例门诊初诊患者中,有例患儿为荨麻疹,是我国第三位常见儿童皮肤病。—年开展的中国城市0~7岁学龄前儿童皮肤病患病率调查显示,荨麻疹患者占调查人群的1.72%,为第9种常见儿童皮肤病。

虽然同为荨麻疹,但儿童和成人荨麻疹有较大区别。成人荨麻疹以慢性荨麻疹多见,病因复杂,约3/4的患者找不到原因,特别是慢性荨麻疹。而年龄、季节和精神状况对成人荨麻疹的发生有较大影响。

儿童荨麻疹多为急性荨麻疹。我国儿童荨麻疹常见的发病原因为感染、食物和药物(含疫苗),而国外儿童荨麻疹最常见的发病原因是食物。因此,临床医生接诊儿童患者并询问病史时,首先要了解患儿有无潜在感染,有无用药史,比如3天之内是否有过感冒,是否使用了抗感染药物。其中,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和泌尿道感染在儿童荨麻疹临床诊断中最为常见,但泌尿系感染需格外注意。

与成人的泌尿系感染原因不同,儿童泌尿系感染多由于先天肾盂输尿管畸形,这在8月龄以内的婴儿中十分常见。由于我国荨麻疹整体以呼吸道感染因素为主,导致医生往往忽略小儿泌尿道感染的检查,造成病情延误。“有些患儿直到肾盂输尿管变粗尿脓,才得到正确诊断,这是临床医生需要注意并加以避免的。”马琳教授说。

荨麻疹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往往医生接诊后也无法确定病因。但对于小于1岁或出生3个月之内就出现慢性荨麻疹的患儿,马琳教授表示:“医生一定要知道儿童还有一种先天炎症反应综合征和继发的炎症反应综合征导致的荨麻疹,而慢性荨麻疹只是疾病的一个表现,即症状诊断。作为疾病的信号,它代表患儿身体里还隐藏着其他疾病。”

个体化治疗是药物治疗的关键

无论是成人荨麻疹还是儿童荨麻疹,目前医生最常选用的治疗手段,都是二代抗组胺药物,比如西替利嗪和氯雷他定。以西替利嗪为例,它是一种H1受体拮抗制剂,能迅速与靶细胞膜上的组胺H1受体结合,阻断组胺激活靶细胞,且无明显的抗胆碱和抗5-羟色胺作用。

马琳教授指出,目前的二代抗组胺药,无论是西替利嗪,还是氯雷他定都是安全且有效的治疗药物。以西替利嗪为例,按正常剂量治疗荨麻疹,70%的患者病情都能得到有效管理;增加50%的剂量,90%的患者病情都能得到控制;用量翻倍,95%的病情能够得到有效控制。但目前这属于超说明书使用,治疗前需谨慎衡量病情并和患儿家属进行沟通。

“西替利嗪和氯雷他定各有优势,具体到用药方案上,需依照患者自身需求进行个体化治疗选择。”马琳教授强调,“西替利嗪口服后由胃肠道迅速吸收,通过肾脏代谢的形式排出体外,而氯雷他定则是由肝脏代谢。鉴于0~2岁的幼儿经常因感冒等原因服用大环内酯类药物,为了降低患儿的肝脏代谢压力,建议选择西替利嗪治疗,因为该药对患儿心脏影响较小,可最大程度地降低与其他药物之间的反应,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西替利嗪在药效上强于氯雷他定,治疗效果较好,但患儿嗜睡明显。因此,建议在夜间睡前使用,这一方面能保证治疗效果,另一方面也能降低嗜睡带来的影响。”

做好患儿家长教育有利于治疗

儿童发生急性荨麻疹经常会引发家长急躁、焦虑的情绪,十分不利于患儿的康复。一方面荨麻疹发病机制复杂,另一方面人体也有其复杂性,精神层面紧张不仅会导致自身呈现负面情绪,而且还会传导给周围的人群。如果家长始终焦躁不安,则会加重患儿的病情。

“在儿童荨麻疹的治疗管理中,做好患儿家长的教育,是整个治疗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马琳教授表示,人类身体的免疫系统,是心理、精神、神经、内分泌综合作用的结果,医生要以强大的科学知识做背景,用深入浅出的方式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心理安抚,从心理层面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从而为治疗创造有利环境,让患儿得到最佳治疗。

小结

马琳教授总结:“荨麻疹是一种很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但是在儿童人群方面,社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anmae.com/xmgnzz/6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