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地名毫沁营乡的17个村名来历曾
毫沁营乡:位于市区东北,相距9公里。地处大青山南麓,地形北高南低。年建毫沁营人民公社,年改为毫沁营乡。“毫沁营”是蒙语,意为“旧村”。毫沁营乡东邻罗家营乡,东南与西把栅乡接壤,西南与巧报乡毗连,西和攸攸板为邻,东北与小井乡为界。全乡辖12个村民委员会,17个自然村。 毫沁营:明代蒙古族牧民在此驻牧,称“永控库伦”。清乾隆年间,居民迁徙村后。以后他们返回定居,故称“毫沁营”。意为故地成旧址。 乌兰不浪:该村山坡土壤呈红色,并有一清泉,得名“乌兰不浪”,意为“红色的泉”。 哈拉更:明代蒙古族在此居住建村,因此处盛长荨麻,得名“哈拉盖”,后演变为现名。哈拉盖,即荨麻。 哈拉沁:哈拉沁,即蒙语“哈拉圪沁”,意即瞭望哨。古时该村设有瞭望哨,故得名。 郑家沙梁:清乾隆年间,山西原平县郑姓商人到此居住,位于一沙梁处,得名。 新地:清乾隆年间,山西崞县郑姓来此租种土地,这块地叫新坝,成村后得名。 东柜:清乾隆年间,山西崞县郑氏兄弟来此经商,分两地建村,该村因位于毫沁营东而得名。 南店:清乾隆年间,山西崞县商人来此在南北两处开设客店,而后形成村落得名南店。 一家村:清代,山西忻县李姓一家先居此地,故名。 下石头新营:清雍正年间建村。因此地石头较多,又位于大青山南坡下,故而得名。 上石头新营:清雍正年间,该村因位于下石头新营北山坡上而得名。 三卜树:清雍正年间建村,因村旁有三丛树的水池,故得名。 坡根底:该村因座落在大青山坡根底而得名。 破庙子:此村曾有一破庙,故名。 曹家营:清代,曹氏居此为“天和永”商号饲养牲畜,形成村后得名。 红山口:该村因座落在呈红色山口处而得名。此处是乌兰察布盟几个旗王爷首次会盟之处,是“乌兰察布”的起源。 代州营:清代,山西代州人迁来此地建村,以原籍取村名。 资料来源:《内蒙古自治区地名志(呼和浩特市分册)》年5月。当时,此乡属于呼和浩特市郊区;年5月,郊区改称赛罕区。 相关链接: “呼和浩特地名”专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anmae.com/xmgnzz/8330.html
- 上一篇文章: 普洱茶饼普洱茶饼生普洱茶煮好还是泡好
- 下一篇文章: 纪念扎加耶夫斯基诗40首生命逝去了,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