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反复发作久治不愈的慢性皮肤病
我想大家都清楚, 心、肝、脾、肺、肾, 是人体的五大重要脏器。 那你知道人体最大的器官是什么吗? 没错!是皮肤! 它覆盖于身体表面,是我们身体与外界“沟通”的桥梁!作为身体表层屏障,它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保护我们不受外部病毒和细菌的侵入,也为体内其他器官“保驾护航”,可它也会有“闹情绪”的时候!人这一生,总会出现大大小小的皮肤问题,有的问题虽不大,可也让人操碎了心。 图片来源|网络 01 反反复复、久治不愈的慢性皮肤病 皮肤病,可不只是发生在皮肤上的疾病,它是指发生在人体皮肤、黏膜以及皮肤附属器的疾病总称。皮肤病的病程长短不一,通常如果超过一个月以上还未治愈就会转变为慢性皮肤病,从而增加治疗的难度。 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人有这样的经历: 皮肤疾病怎么反反复复,好了又犯,总是治不好? 其实,慢性皮肤病是临床上发生率较高的慢性疾病类型之一[1],是一组与免疫相关并涉及全身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系统性疾病。它的发生、发展都是日积月累,由各种疾病机理综合演变而来,但大部分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都尚不明确。据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我国慢性皮肤病患者正在逐年攀升,目前有超过万人。 02 种类繁多的慢性皮肤病 大部分皮肤病都是慢性皮肤病,种类繁多,最常见的有:银屑病、特应性皮炎、慢性荨麻疹、痤疮、白癜风、脂溢性皮炎等。 银屑病 俗称牛皮癣,典型的皮肤表现是境界清楚的具有银白色鳞屑的红色斑块。轻者可表现为几个银币大小的肘膝部位斑块,重者也可以全身皮肤受累。 特应性皮炎 即慢性湿疹,自婴儿期到老年人都可能发生,男性多于女性。皮疹通常泛发,躯干和四肢伸侧为主,最常见的表现为皮肤干燥、慢性湿疹样皮损、瘙痒明显。 慢性荨麻疹 一般指风团每天发作或间歇发作,持续时间超过6周;常见于成人,女性多于男性。临床表现为皮肤发痒或有麻刺感,且不定时地在躯干、面部或四肢发生扁平发红的风团或苍白色的水肿性斑块。 痤疮 好发于青少年,皮损主要分布于颜面和胸背部,临床以白头粉刺、黑头粉刺、炎性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为主要表现。 白癜风 常发生于面部、颈部、腰带部等处。初期白斑颜色多为淡白色或乳白色,后随着病情的加重,逐渐变为云白色、瓷白色。皮损形状大小各异,表面光滑,无皮屑,无痒痛感。 脂溢性皮炎 常发生于头、面及胸背等皮脂溢出较多的部位。皮损初起为毛囊性丘疹,渐扩大融合成暗红或黄红色斑,被覆油腻鳞屑或痂,且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 03 影响极大的慢性皮肤病 尽管慢性皮肤病不像肿瘤一样直接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但健康危害却很大,且大部分会明显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不同类型的慢性皮肤病对生活各方面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如[2]: 银屑病:极易反复,不仅影响容貌,许多人甚至再也没有下过泳池,没有穿过短袖、短裤这类夏季标配衣物,对患者的情绪、求学、社交、工作、婚姻都造成了残酷的考验。 特应性皮炎:由于剧烈瘙痒,患者常常吃不好、睡不好,甚至会抓伤自己,不但影响其生长发育、情绪和性格,如果皮肤受伤出血,还比其他人更容易发生感染,而且再也不能自由选择衣物了,什么尼龙衫、化纤衣物……统统只能saybyebye; 慢性荨麻疹:反复发作,奇痒无比,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学习,甚至连日常生活和睡眠都饱受困扰。再加上花粉、动物皮毛都是诱发慢性荨麻疹的过敏原,所以美丽的鲜花也只能望而远之,更别谈什么吸猫、撸狗了。 痤疮:多发生于青春期男女面部,既影响美观,又有碍于患者的心理健康、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择业择偶。如果不幸化脓感染,那危害就更大了,甚至会引发“毁容”! 白癜风:特别是面部、颈部的白癜风,对患者正常的学习、就业、婚姻、家庭、社交等都会造成严重影响。社会上很多人对白癜风有一定的歧视,认为它会传染,患者长期经受这些异样目光和指指点点,会导致自尊心受到毁灭性打击,从而产生一系列精神心理问题。 …… 图片来源|网络 慢性皮肤病的症状多伴有皮肤受损,瘙痒难耐、疼痛等皮肤损伤,患者往往会因为这些难以治愈的长期症状而产生心理问题,甚至导致抑郁症的出现,重者产生自杀倾向[2]。同时,多数慢性皮肤病可能会导致过敏、传染,饮食上也有一定的禁忌,不能随心所欲,想吃就吃。 虽然随着社会的进步,慢性皮肤病患者的生活质量相对于以前有了一定的提高,但还是与普通人有相当大的差距。所以,对于慢性皮肤病患者,一定要尽早启动规范治疗,并进行长期规范化慢病管理,且采用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最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周兰芳.慢性皮肤病患者用药依从性差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3(3). 2.姜启君,王贺,魏庆宇.慢性皮肤病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皮肤病与性病,,,41(1).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anmae.com/xmhxcf/10332.html
- 上一篇文章: 痒痒痒湿疹反复发作,你可能是患上了特应
- 下一篇文章: 这四种春季常见传染病,警惕娃传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