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shuāi)。”

“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白云生处有人家。”

“一骑(qí)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

注:衰在诗中本读cuī,斜在诗中本读xiá,骑在诗中本读jì。由于读错的人较多,现已更改拼音。现在新版教科书上的注音是衰(shuāi)、斜(xié)、骑(qí)。

作者:“我老人家费劲心思完成的押韵,好不容易成了千古名句,就这么被改了?”

类似的还有不少,如下:“说客”的“说”原来读“shuì”,但现在规定读“shuō”,另外还有说(shuō)服;“粳米”的“粳”原来读“jīng”,但现在要读“gěng”;

网友针对拼音的发帖引发热议,许多人称“怕自己上了个假学”。

不少网友查字典发现,许多读书时期的“规范读音”现如今竟悄悄变成了“错误读音”;经常读错的字音,现在已经成为了对的……

大家纷纷表示有些“发懵”,不知道现在我们到底应该读哪个字音才算正确。

下面,就来看看那些被大家发现修改了读音的字——

比如道别的时候。经常说的“拜拜”(báibái)。“拜”,《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注音bài,第6版增加注音bái。

其实这篇文章的内容,本就不是新闻,此前就在网络上流传一时,只不过未能引发如此大的反响。该文提到的所谓“新读音”,来源各异,许多并不算新,但的确反映了普通话读音规范的趋势。这些读音,有的在三十多年前就已经规范过,有的早已在《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等权威工具书中调整,有的则出自年完成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稿)》。

语言是活的,它变了;过去的审音有问题,需要调整;有些字的读音较为混乱,需要统一。普通话需要规范,既要满足实际运用中合理、便利的需求,也要合乎汉语自身的发展规律。汉语具有多音字与方言众多的特点,这使得审音势在必行。同样的,台湾的教育部门分别在年和年公布了两版《国语一字多音审定表》,也是鉴于“惟语言为众人日常所用的沟通工具,难免受到使用语境、文化交流等影响而产生变化”的形势而加以修订的。

新版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以北京语音系统为审音依据;

2.充分考虑北京语音发展趋势,同时适当参考在官话及其他方言区中的通行程度;

3.以往审音确定的为普通话使用者广泛接受的读音,保持稳定;

4.尽量减少没有别义作用或语体差异的异读;

5.在历史理据和现状调查都不足以硬性划一的情况下暂时保留异读并提出推荐读音。

之所以新的审音表强调以上原则,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此前的审音由于没有一以贯之的明确原则,造成了不少分歧与混乱。此次审音,便是试图在消弭这些分歧与混乱,并吸收新的语言现象,从而在规范普通话的同时,使之更加适应现代社会。

新的审音结果,它背后有严密的学术考量,建立在历史文献、普通话使用调查以及汉语方言调查相对丰富完善的基础之上。语言学家近年在《中国语文》等重要刊物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反映了审音的原则与成果。以下在此基础上,举例谈谈一些“新读音”的依据。

其一,反映语音的系统性。

我们知道,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系统为基础的,而有些字的读音是过去吸收了方言所致,为了语音的系统性,需要调整。如“粳米”的“粳”字,过去读jīng,现在调整为gěng。这一调整的主要原因,便是jīng的读音不符合北京语音系统。

其二,反映语音的新变化。

最典型的是“打的”的“的”和“拜拜”的“拜”,过去没有dī和bái的读音,dī和bái分别受到粤语和英语的影响。但dī和bái的读音已然深入人心,不调整显然已经不合时宜了。

其三,词义一致性的考虑。

“说服”的“说”,许多人读shuì,现调整为shuō。“铁骑”的“骑”,不少人读jì,现在调整为qí。诸如此类的变动,并非迁就文盲,而是考虑到现代汉语词义的一致性,这些词没有增加异读的必要,而需要统一读音。

其四,使用者接受度的考虑。

如“荨麻”“荨麻疹”的“荨”统一读xún而不读qián,便是在考察字源的基础上,参考了约定俗成、从众从俗的原则。据钟英华、张洪明《“荨”的审音理据平议》(载《中国语文》年第5期)一文,“荨”读作qián本身是误会。另据课题组调查,93.75%的被调查者将“荨麻疹”的“荨”读作xún。课题组便是综合考察了“荨”字音义的历时演变以及使用者的接受度,将其改读为xún。再如“血”统读为xuě,不再有xuè的读音,也建立在从众从俗的基础之上。

其五,关于古诗词读音的问题。

古诗词的读音是大家







































白癫疯早期能治愈吗
中科白癜风微信账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anmae.com/xmsqbc/3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