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陷胡椒盐的毒瘾,收藏200只老军包
二战时,棉花是战略物资,进口受限,瑞士人创新地将亚麻和荨麻两种纤维混合在一起,发明了一种代替棉布的新型布料。这种白色和棕绿色纤维相间的布料被形象地命名为“胡椒盐”。使用这种布料制作的背包也因此得名:SwissSaltandPepperRucksack。 当时,二战时许多国家的军方都生产过军包,但一般都因为残酷的战场摧残品相不佳,支离破碎。能够保存到现在,还可以正常使用和交易的军包里面,瑞士老军包是其中的佼佼者:用料考究,工艺扎实,手工缝制,皮实耐操。 数十年的流转,让每只瑞士老军包身上都积淀着几段故事。独一无二的厚重帆布,用料慷慨的牛皮绑带,手工缝制的牢靠皮底,牛皮锈迹斑斑的X形铁框架让它们永远站着挺立的军姿。勇敢坚毅的年轻人背着他们行走在大山深处,随时赴汤蹈火,永远值得信赖。 从军包迷到皮具艺人 — 喜欢去世界各地旅行的年轻人“丞相”就是“胡椒盐”老军包的一名爱好者。他之前的工作是广告公司的艺术指导,对手工皮具在时间的长河中被磨砺出的光芒有着深深的迷恋。手作人、皮具与使用者之间独特的情感联结,更是那些在工业流水线复制的产品所无法提供的。 年在泰国的跳蚤市场看到一些老军包,当时就令他非常着迷。“要让故事继续下去”——这个想法让丞相激动不已,他决定用复刻经典的方式向这些领他们爱不释手的老物们致敬,借此将老物们身上沉淀下来的一段段故事带给每一个包的新主人,继续书写新的故事。 怀着将自己的时间交付给更有趣而美好事物的期待,年,他与原来是GUI设计师的妻子一起辞职,彻底了告别朝九晚五千篇一律的生活。他们正式成立了工作室,取各自名字的首字母,创立了HK这个手工皮具品牌。 从最早的喜欢,到热爱,到成为品牌背后的故事,到设计产品的灵感来源,说收藏和制作老军包是这几年里夫妻俩生活的中心,说他们是深陷“胡椒盐”的“毒瘾”,真的是一点都不夸张。 收藏,制作,乐在其中 — 这几年间除了卖出几百个军包,打磨出了几个复刻经典系列,丞相基本上没赚什么钱,是的,你没猜错,他把钱都“败”在收藏上了。与军装、武器和徽章等收藏品不同,军包的资料和历史记载非常少,只能用真金白银去砸,说起来都是血泪史。 位于北京宋庄的HK手工皮具工作室里有一面两层楼高的墙壁,上面挂满了丞相从世界各地收集过来的军包,粗略一算已经有多个,可以说他基本上把二战的军包都收齐了。说起自己来丞相感觉兴趣缺缺,谈论起自己心爱的包,他对比鲜明地滔滔不绝。 制作军包的过程快乐不断,比如丞相曾经在仓库里发掘出上世纪70年代盖弹药的军用老帆布。 他不仅为帆布上“年帆布弹药布盖”、“一级帆布”、“为人们服务”这些充满年代感的大字而惊喜,而且为那个年代的制布人对质量的的一丝不苟而叹服。 “为每个人做一件能够伴随一生的物品”,这个信条的背后是这对夫妇对皮具一针一线的热爱。手作皮具初期品质、制作周期和工作量之间的艰难平衡,在初期令他们困顿迷惑,打版、试版、修改和找布似乎绵绵无绝期,在意志力与初心受到严酷考验的八个月中,皮具制作的乐趣一点点滋润了出来。 不论是皮料品质的把关,还是针眼大小的调整,丞相在每个环节上都亲力亲为,让这些复刻经典款能够也同样有经历时间洗礼的底气。 如何还原经典的质感又不至于太做作是每一个手艺人都要深思熟虑的难题。比如HK不使用化学试剂去刻意氧化,而是在使用的过程中自然产生氧化的质感。 为了让复刻达到减重和舒适的目的,不得不去掉“X”型铁架支撑。但是想让军包在没有内部装填的情况下依然可以站立,保持如士兵般硬挺站立的状态,就必须想别的方法了,他们的突破口是:版型。使用辅棉、菱形锋线和老帆布,梯形的军包背部完美解决了站立状态下保持包形的难题。 军包,时间,以及旅行 — 在一些特别的细节中,你能从心底感受到丞相不单纯只是一个皮具手工艺人。每一款军包寄到客户手中的时候,都没有组装。这可不是丞相偷懒,从国外淘过包的人都知道,每个军包都是散装寄过来的。亲手组装这些带着包浆的旧物,一个个地去清点、组装和保养的乐趣,丞相觉得也应该传递给每一个客人。 与其把军包被珍藏在家里供起来,丞相喜欢看着自己的包能够陪着客人去任何地方,每天都被使用,让咖啡、油渍和泥土的痕迹成为军包的一部分,为人服务,而不是被人服务。皮具会随着使用得越来越久而越来越有时间的沉淀,会越来越多的散发出那种迷人的光芒。 做包的过程中,仓促是最要不得态度。这也很像旅行,认真地享受每一刻,很重要。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anmae.com/xmsqbc/638.html
- 上一篇文章: 这些植物有毒,暑假出游千万别让小孩子触碰
- 下一篇文章: 美容新风尚丨美容界劲吹小清新的田园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