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6月,在广州的黄埔岛上,孙中山先生为了建立一支反帝、反封建的军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创建了一所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成立于风起云涌的大革命时代。这所学校在中国的革命史上有着十分特殊的地位:孙中山、蒋介石、周恩来等人,都和黄埔军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国共两党的不少高级将领,也是黄埔军校培养出来的;影响中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一大批将帅,更是从黄埔走出来的。

我们所看到的黄埔军人是威武的,是智慧的,是不怕牺牲的,但他们都有一个十分显著的特性,那就是都是男同胞。然而,或许绝大多数读者朋友都不知道的是,就在年,黄埔军校招收了一届女兵,共人。她们也同在校的男同胞一样,被分派到了各个地方战斗,她们不怕困难,不怕牺牲,是名副其实的巾帼英雄。

本文,笔者便为大家简单介绍三位从黄埔军校走出来的巾帼英雄。

赵一曼:白山黑水红似花

在这唯一的一批女兵里,后来最出名的是抗日英雄赵一曼。

赵一曼,原名李泰坤,曾用名李淑宁、李一超,年出生于四川宜宾的一户富裕人家。家中有5个姐妹3个兄弟,她排行老七。因为家境也算富裕,所以她很小就进入了私塾,进行启蒙教育。

赵一曼13岁时,父亲因病去世了。父亲死后,家事开始由大哥打理,在那个三从四德、长兄如父的时代,她的命运也开始由大哥主宰。

赵一曼从小就是个刚烈的女孩。10岁的时候,母亲按照习俗给她缠足,可是好说歹说,她却怎么也不愿意。如果仅是不愿缠足也就罢了,她甚至还拿起了剪刀,把长长的裹脚布剪了个粉碎。

脚没缠成,赵一曼第一次与家庭的对抗取得了胜利。尽管长着一双天足,可赵一曼容貌秀美,所以在其刚满15岁的时候,便有人来上门提亲了。

在赵一曼的哥哥看来,他的这个妹妹什么都好,就是有些不安分,所以当媒人来提亲的时候,他想也没想,就答应了人家。但赵一曼却死活不同意,甚至拿起了一种长着倒刺的植物——荨麻,来驱赶那些前来提亲的人。

这一出出的闹剧,最后惹恼了赵一曼的哥哥,他明确表示,非要让赵一曼嫁出去不可。赵一曼一看躲不过了,干脆直接离开家门,只身一人跑到了重庆。

赵一曼到了重庆之后,进入了女师学习。她在学校里活动积极,并于年经她的大姐夫——人称“川南农王”的共产党员、四川首届省委委员郑佑之介绍,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年夏,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她和同学游曦等人看到黄埔军校招收女兵的通知,便相约投考。

在黄埔军校中,赵一曼以“李淑宁”为名,开始了其近一年的学习生涯。而后年大革命失败,黄埔军校女生队解散之后,赵一曼便被派去了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在这里,她化名李一超,认识了同学陈达邦,并与其结了婚。

在莫斯科的这一年,是赵一曼一生中最为恬静幸福的日子。年冬,因为怀孕,回到祖国的赵一曼开始在上海、江西等地开展地下工作。“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她被党组织派往东北,为了抗日工作的需要,她又化名赵一曼。

赵一曼抵达东北后,她曾先后在沈阳、哈尔滨领导工人运动。年春,她开始担任中共珠河中心县委委员和铁北区区委书记,并开始组织游击队,率部活动于哈尔滨以东地区,开展抗日活动。

年11月,赵一曼在对敌作战中不幸被俘。被俘时,赵一曼已身受重伤,被俘后又遭受到了烟熏逼供,导致生命垂危。而敌人为了得到重要情报,医院接受治疗。也是在住院期间,赵一曼争取到了看守她的警察董宪勋和女护士韩勇义的帮助,他们二人也决定带赵一曼逃走。

年6月28日,董宪勋和韩医院送上了事先雇来的小汽车,并将她送到了阿城县某村董宪勋的叔叔家中。两天后,赵一曼准备奔往哈尔滨抗日游击区的途中被日军追上逮捕,并于年8月将其残忍杀害。赵一曼遇害时,年仅31岁。

在日军眼中,赵一曼是“超人”,遭受刑讯逼供,却什么也不说。但赵一曼也是一个普通人,牺牲之前她最牵挂的就是自己的儿子,并给他写了一封信。被组织派往东北时,她的丈夫尚未回国,名字还是李一超的她把年幼的儿子寄养在了丈夫的五哥家里。李一超这一走,就再也没有了消息。年,她的丈夫陈达邦回国,并且与儿子生活在了一起。

新中国成立后,陈达邦与儿子知道李一超有可能已经成为烈士,但却不知道她是什么时候牺牲的,在哪儿牺牲的。他们也曾给周恩来写信,询问李一超的下落,但周恩来也不清楚。与此同时,赵一曼的事迹被拍成电影,红遍大江南北。

年,经过赵一曼的战友和赵一曼纪念馆的确认,认定赵一曼就是李一超。赵一曼的儿子这才知道原来自己的母亲是个伟大的抗日英雄。他也终于看到了母亲临终前写给他的那封信:

宁儿:

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在你长大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牺牲的。

这位黄埔女兵、抗日女英雄,正如她遗诗中所写:“一世忠贞新故国,满腔热血沃中华。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请让我们永远地记住她,记住这位在白山黑水间驰骋的女英雄。

游曦:巾帼英雄

当年与赵一曼结伴投靠黄埔军校的同学游曦,也是一位巾帼英雄。

游曦,原名游传玉,年出生于四川巴县的一个手工业家庭。她15岁时考入重庆女二师学习,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17岁时,她考入了重庆中法大学学习,入学后转为中共党员,并担任党支部委员和共青团中法大学支部书记。

彼时,游曦的年龄虽不大,但她却很能干,她负责重庆市妇联的筹备工作并担任了重庆市妇联宣传部主任,另外她还在丝厂给女工们办夜校、成立工会。直到年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成立时,她才离开中法大学,毅然弃笔投戎。

刚入学时,因为游曦已经是共产党员了,再加上她表现积极,所以她一入校便成为了一个班的班长。而关于游曦,她其实还有一个被传得神乎其神的活捉“阎王”的故事。

西征中,女兵们在咸宁城驻扎时,有农民来报信说,离县城20多里的何家湾村的土豪何颜旺偷偷跑回家打探消息了。这个何颜旺作恶多端,百姓们称他是“活阎王”。

女兵队得知这个情况后,当即派了赵一曼、胡兰畦等人去抓他,但最后却都扑了个空。没抓到人的赵一曼她们,在把何颜旺家中挂着的腊肉分给百姓们后,垂头丧气地回到了部队。然而令她们没想到的是,何颜旺此时竟已经被抓到了部队,而抓住他的人正是游曦。

那么,游曦是怎么把何颜旺抓住的呢?

原来,这个活阎王偷偷溜回家之后,没打探到什么消息,便决定到城里打探一下。也就是赵一曼她们去抓他的那天一早,他急匆匆地往城里赶。但他刚一进城,便被一个挑水的小媳妇看到并认出来了。

等女生队来到咸宁城之后,这个小媳妇参加工作很积极,她也知道女生队要抓“活阎王”的事,于是她便悄悄联络几个小姐妹跟着何颜旺,自己则去队里报告。后来,队里就派了游曦这个分队去抓,一下子就把他抓住了。年龄不大的游曦,也因此事立了一个大功。

后来武汉分校解散后,游曦开始跟着叶剑英等领导的教导团南下,并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发动的广州起义,任第四军军官教导团女兵班班长。

年12月11日凌晨3时,中共广东省委决定发动广州起义。当天,起义军占领了市内绝大部分地区。敌人于次日展开反扑。游曦奉命带领女兵班在广州珠江北岸长堤阻击敌人。战斗到下午时,情况持续恶化,起义总指挥张太雷牺牲。

当天夜里,随着局势的变化,指挥部下达了从广州撤退的命令。但游曦等女兵此时已经和指挥部失去了联系,所以并不知道撤退的命令。她们坚守在天字码头,与数倍于己的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

战至13日凌晨,女兵班除1人奉命回指挥部报告外,其他人全部壮烈牺牲。这些女孩子牺牲时,都正是花儿一般的年纪,游曦当时也只有19岁。

请让我们记住并怀念她们——这些用生命捍卫自己信仰的年轻姑娘。

胡兰畦:传奇美女

在黄埔女生队中,有这样一位美女,她的一生十分传奇。

她非常漂亮,上过《良友》画报的封面,四川军阀杨森想娶她做老婆;她一心革命,参加黄埔军校女生队,在德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因为从事革命,坐过纳粹德国的监狱;她是一位作家,她的《在德国女牢中》被译成英、俄、德、西等多种文字;她组织战地服务团,获封国民政府女少将,并且利用这个身份为共产党做了很多事...

这个人,便是胡兰畦。

胡兰畦,年出生于四川成都。她从小便受到良好教育,年毕业于成都毓秀女子师范学校。毕业之后,父亲将她许配给了她的表哥,她的表哥是个商人,两人结婚后,志趣相差很远,年,他们在亲友见证下离了婚。

胡兰畦惊艳四方,四川的军阀杨森想娶她做小老婆,于是便让他的四太太替他求婚,因为他的四太太和胡兰畦是同学。但胡兰畦一口回绝了她。作家茅盾听说此事之后,写出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虹》。书中的女主人公梅行素,原型就是胡兰畦。

不久之后,胡兰畦进入南师范学校读书。在这里,她因受到教务长恽代英的影响,加入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并且发起组织了四川妇女联合会。也是在这一段时间中,从法国归来的陈毅担任了《新蜀报》的主笔,他的文章才气逼人,在学生中很有影响,胡兰畦跑到报馆中去找陈毅,他们成了知己。

年,胡兰畦奔赴革命中心广州。在广州,胡兰畦结识了她一生的引路人何香凝。不久后,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招收女生,胡兰畦前去投考并成功考中,进入了黄埔军校。

年,在何香凝的帮助下,胡兰畦去往德国考察。在德国期间,她经成仿吾的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之后,宋庆龄到德国,她又通过何香凝认识了宋庆龄。次年,宋庆龄母亲去世,她陪宋庆龄回国奔丧,随即又在宋庆龄的帮助下回德国学习。

在德国,深受革命影响的胡兰畦开始登台演讲、印发传单,积极从事反法西斯活动。但也因此,胡兰畦引起了纳粹政府的注意。年,胡兰畦被捕。宋庆龄和鲁迅等人展开营救。三个月后,她获得保释。然而就在不久之后,她再次遭到了德国政府的驱逐,不得已之下,只好远走法国。

年7月,胡兰畦回国来到上海。全面抗战爆发之后,她在上海基督教女青年会开办的女工补习学校中招收10人组成了“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开始开战战地救护和战区宣传的教育工作。

上海沦陷之后,胡兰畦所在服务团也随之撤离上海,开始转战全国各地进行战地服务,并发展成为了中国最大的战地服务团。

年初,胡兰畦率战地服务团到达南昌。此时,项英、陈毅等人在南昌组建新四军。从年与陈毅一别之后,两人已经整整十年没有见面了。这次意外见面,两人彻夜长谈,倾诉思念,并订下了白首之盟。

随后,陈毅把两人要结婚的事情告诉了父母。然而,考虑到胡兰畦身份的特殊,不仅父母没有同意,组织上也否决了他们的婚事。后来,陈毅到了皖南之后,曾给胡兰畦写信说:

我们为革命牺牲个人的幸福,是最伟大的牺牲。为了革命,我们就吃这杯苦酒。假如我们三年不能结合,就各人自由,互不干涉。

而这一别,也成了永别。

年上海解放,当陈毅当了市长之后,胡兰畦曾去了一趟上海,然而接见她的却是副市长潘汉年,此时的陈毅,已经儿女成群了。

纵观胡兰畦的一生,其实是非常坎坷的,正如她晚年时候在回忆录里所说:“这辈子只知道赶着时代大潮走,在浪尖上奔呀、跑呀。有时被礁石碰得头破血流,也只能独自舔着流血的伤口。”

民国,如果就以文明来说,这绝对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因为这是东西方文明发生直接碰撞的一个时期。

在民国,除了有我们所熟知的毛主席,周总理外,还有有如孙中山等革命人士,断然接受西方政体,推翻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阎锡山等地方强梁,留洋归来,主政一方,推进本土现代化;蔡元培、胡适等文人,致力于洋为中用,推广西方教育体制;还有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捍卫了民族独立与领土完整。

也是因此,我觉得我们新时代的人还是应多了解一下我们逝去的历史,感受下之前的能人能事。而关于如何了解民国时期,我非常推荐江城所著的《历史深处的民国》。这是一套关于~年正史的彪悍史书。是中国历史上一套全面解读晚清、共和、抗战的长篇历史力作。

我想,从来没有一本关于民国的书籍,能像《历史深处的民国》这样,全面、真实、透彻、有趣地将民国这段历史讲明白说清楚。

更重要的是,此书原价元,而现在购买却只需89元。一套《历史深处的民国》包括“晚清”“共和”“重生”三册,也就是说一大厚本只需30元,可以说是非常划算了。有需要的朋友可以点击下方购买,89包邮到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anmae.com/xmgnzz/11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