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手记胃痞心痛腹胀满,通阳散寒功可
中医治疗白癜风方法 http://m.39.net/pf/a_4647314.html11月2日,患者胃痞满、心痛腹胀十余年,近半年日益加重。数年间四处求医而疾不得除,故心生恐惧而自疑患上胃癌。自述胃镜报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及胆汁反流。既往有心脏支架手术史。刻下心下痞满不适难耐、胸闷时痛、头眩乏力、大便日1~2行、脉右细沉、左细滑略沉、舌质淡红、苔厚略黄腻,此乃胸痹心痛,脾胃虚寒之证也,故先以《广济》茱萸五味理中汤加味治之。 处方: 吴茱萸12克,北五味子12克,党参12克,生晒参6克,炒白术18克,干姜12克,炒甘草12克,肉桂6克,厚朴9克,炒麦芽15克,焦六神曲9克,姜半夏12克,炒枳壳12克。 七剂,水煎服,日一剂。 二诊:年11月9日,患者心下痞满改善、略胸闷时痛、头眩乏力、咽中有痰、脉右细滑、左细滑、舌淡红苔薄黄、下睑淡红,处以《肘后》茱萸丸增损以心胃同治。处方: 吴茱萸10克,制附子15克(先煎),党参5克,生晒参5克,干姜10克,花椒10克,肉桂10克,炒白术20克,炒甘草10克,当归10克,黄芩10克,陈皮10克,桔梗10克,姜半夏10克,高良姜10克。 七剂,水煎服,日一剂。 三诊:年11月23日,刻下患者头眩已无、胸痛及心下痞均减轻、但觉心冷及心悸、左胁下偶痛、脉右细、左弦滑、舌质淡红苔薄黄。继处以防风茯苓汤合通气汤等增损,以祛风散寒、温化痰饮、健脾补心而善后。处方: 防风12克,茯苓12克,肉桂48克,炙甘草12克,炒枳壳18克,党参12克,生晒参6克,姜半夏24克,吴茱萸3克,干姜10克,陈皮10克。 十剂,水煎服,日一剂。 并嘱患者勿食生冷,注意休息,以防复发。 按语:本案胸闷时痛,心下痞满等症属于中医的“胸痹心痛”“脾胃虚寒”之证。大多常见于阳虚阴盛的中老年患者,寒痰冷饮停于心胸则易胸闷心痛,停于脾胃则易心下痞胀。《诸病源候论》有云:“心痛者,风冷邪气乘于心也。”若素体阳虚阴盛,阴寒盛,则疼痛上下无常。又云:“足太阴为脾之经,与胃合。足阳明为胃之经,气虚逆乘心而痛。其状腹胀,归于心而痛甚,谓之胃心痛也。”故先以《广济》茱萸五味理中汤加味疗之,其方由理中汤加吴茱萸、五味子、肉桂、厚朴、炒麦芽、神曲等而组成,即可治疗太阴病之腹胀而吐,又可治疗胸痹心痛病之胸闷、心中痞、胁胀之证,且有补虚羸止泄利之功。故用之以温胃健脾通阳散寒。继以《肘后》茱萸丸增损以治心痛胃寒,两周后诸症缓解。三诊之防风茯苓汤疗胸满短气,心痛吐涎,虚冷;通气汤疗胸胁满气噎。两方合用意在祛除患者心胸脾胃之寒痰冷饮,以绝胸闷心痛心下痞之根,并嘱其食饮有节,切勿劳作,以免复发。作者介绍徐凤凯,学宗秦汉晋唐医学《素问》《灵枢》《伤寒》《金匮》《肘后》《小品》《千金》《外台》等古传要法及宋代以下各家著作。参编著作五部,发表北大核心论文六篇。 临证善用经方辨治胃炎、食管炎、消化性溃疡、胆囊炎、阑尾炎等消化疾病;失眠、心悸、冠心病、高血压、中风后遗症等心脑血管疾病;咳嗽、哮喘、支气管炎等呼吸疾病;肾炎、肾病综合征、肾结石等泌尿疾病;痤疮、荨麻疹、湿疹、牛皮癣等皮肤病;乳腺结节、月经不调、痛经、盆腔炎、多囊、子宫肌瘤、内膜异位、不孕等妇人经带胎产诸疾;小儿发热,鼻炎、抽动、遗尿、咳嗽、便秘、腹泻等儿科疾病;鼻炎、咽炎、扁桃体炎、耳鸣、耳聋等五官疾病;慢性前列腺病、性功能障碍、不育等男科病;糖尿病、甲亢、甲减;类风关、强直性脊柱炎、干燥综合征;肿瘤术后中药治疗及膏方调理。擅长针灸治疗颈肩腰腿痛、筋骨扭伤。 文徐凤凯编辑 桐君堂环西中医门诊部↙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填写信息,预约医生!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anmae.com/xmmjyf/10361.html
- 上一篇文章: 健康入春,预防先行春季传染病预防小知识
- 下一篇文章: 医院明日立秋立秋饮食有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