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正经的计算机相关频道,本期节目我想要聊点历史文化,一个与计算机相关的历史文化——秃的历史。

先看看古代欧洲。古希腊的时候,像什么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不用多说了。有个著名人物,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是个不甘心脱发的主。根据朴素哲学思想的指引,他把植物之于地球想象为头发之于脑袋,于是发明了使用鸽子屎、辣根、孜然和荨麻调成的混合药膏,希望涂抹在自己的头上就能长出新的毛发,可结果并没有多么好的效果。最后他本人的秃顶程度意外成了秃头种类的代号之一,被人们称为“希波克拉底的花环”。

另外一个闻名的代号“地中海”则是来自于凯撒大帝。他在把地中海变成罗马帝国的内海之时,也成功的把自己的头顶变成了“地中海”。由于脱发严重,常年只好佩戴各种桂冠来掩饰自己的秃顶。这倒是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思路,多戴帽子。后世的很多欧洲人都是秃的,事实上秃的比不秃的还多。

来到中国,根据传统礼教,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是不可随意剃发的。但头发长了显然是不方便的,因此,戴冠是方便生活重要方式,甚至发展为了礼的一部分。比如骂楚人就有沐猴而冠。

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有钱带冠的,于是出现了另一种穷人用的东西——介帻。帻由于不需要头发支撑,只需要用布随便裹裹,因此有良好的遮蔽效果。但是帻原本只是一块布,效果距离冠还是有点远的,不够上档次。于是王莽在帻上加了个顶,形成了帽子的样子,看起来就现代多了。《太平御览·疾病部·秃》:“古帻无巾,如今半帻而已,王莽乃始施巾。故语曰:‘王莽秃,帻施屋。’”从此,帽子成为了后世的流行。当然,也有人不满意帽子的。南北朝的邢邵有诗云“体羸不尽带,发落强扶冠。”戴啥帽子?头发掉得头都小了一圈,帽子也戴不住了,走路都得扶着才能不被风吹掉。

三国时期,曹丕继承他爹的位置以后,一心想要干掉汉朝。成功之时,又遇到城门塌陷,产生了极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导致了严重的脱发。据《外台秘要》记载,有御医针对曹丕脱发严重而开出治疗脱发的药方,“又生长发令黑,有黄白者皆黑,魏文帝用效,秘之方”。

唐代盛产大诗人,也不缺秃头诗人。著名诗人杜甫就写过“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刘禹锡本人也写过点诗,感叹秃头。“发少嫌梳利,颜衰恨镜明”。“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到了白居易,问题更大一点,于是就不忍洗头了。当然,不洗头也会有很大问题就是了。白乐天先是惆怅万分,“乃至头上发,经年方一沐。沐稀发苦落,一沐仍半秃。”“随梳落去何须惜,不落终须变作丝。”

后来令人万万没想到的是,白乐天居然秃着秃着就想开了,“朝亦嗟发落,暮亦嗟发落。落尽诚可嗟,尽来亦不恶。既不劳洗沐,又不烦梳掠。最宜湿暑天,头轻无髻缚。”自我安慰的卓有成效。

到了明朝,秃子驸马的故事上演了。嘉靖六年,永淳公主到了出嫁的年纪,朱厚熜命令礼部要把这件事当大事来做。挑选的三个人中有两个人很出众:一个是河南人谢诏;另一个也是河南人,叫高中元。其中谢诏年长一点,看上去沉稳大方;而高中元尚带稚气,不过他生的眉清目秀。章圣太后发话,她觉得较年长一点的谢诏远比高中元更适合做永淳公主的驸马。可是,永淳公主和谢诏入洞房后,待谢诏摘下帽子,永淳公主一时惊呆了。原来谢诏头上只长着稀稀拉拉几绺头发,连头皮都盖不住,差不多就是个秃子。这事很快就传开了。京城里还有人把这事编成歌儿唱,四处传唱。被人笑话的永淳公主觉得很丢面子,所以,无论谢诏如何体贴入微,都不能转变她冷冰冰的态度。几年后,勤奋好学的高中元,便像他名字一样,高中进士,接着便进了翰林院。永淳公主听说了高中元的事后,心里无比后悔,认为若是当初嫁给他,一定会过得很幸福,哪像现在,跟这个秃头谢诏在一起,简直是人生的耻辱。谢诏虽然是个秃头,但人还是很聪明的。他深知永淳公主这态度是病,得治。所以,他以同乡聚会的名义,在家里举行了一场宴会,其中便请了高中元。到了宴会那天,高中元一行人都来了,谢诏和他们在前厅喝酒聊天,永淳公主贴着窗子朝里看了一眼。这一看,只见坐在谢诏身边的高中元,早不复当年的英俊小模样,反而因为这几年做官后,长得体态臃肿,还一脸的大胡子。反倒是谢诏,身材样貌都没有走样,看上去既气度不凡,又不失英俊帅气。从此公主和驸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所以,秃着秃着也就习惯了,重点还是看脸和身材。

至于少数民族,倒是很好的解决了秃头的问题。如果我们不能解决秃,那么我们就让大家陪我们一起秃。

马老shi









































北京治疗白癜风费用是多少
北京看白癜风医院哪里最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anmae.com/xmxwgj/3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