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多视频网站vip会员账号 http://liangssw.com/bozhu/11430.html

这是一个美妙的夜晚,全身只有一种感觉,每个毛孔都浸润着喜悦。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我在其中任意来去。——梭罗《瓦尔登湖》

说起自然文学,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梭罗的《瓦尔登湖》,相信每一个读过的人都会对作者笔下的自然心向往之。而今天我想和你分享的,是更令人神往的一处自然秘境——白马雪山。

非虚构自然文学作品《守山》,是云南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护林人肖林的传记,这本书耗时3年多,由肖林讲述、王蕾执笔,收获了豆瓣8.8分的好评,让读者对白马雪山充满了向往。

肖林一辈子从事着一线保护工作,围绕着滇金丝猴与大山保护的这三十五年,肖林和同伴们通过考察得到了详实的滇金丝猴研究数据,改写了滇金丝猴的命运;在与盗猎者斗智斗勇的过程中,肖林揭示了人性之恶与护林工作的不易;德钦政府砍伐木材的事件中,肖林见证了中国环境保护的曲折历程……

肖林与雪山相伴的这一生,守护的不仅仅是自然,更是守护着藏文化之下朴素的信仰和生命观,以及在平凡的工作之中,对于生命意义的追寻。

肖林,摄影/康宇

01守护自然:雪山与猴子的相伴,获得了心灵的重生

十六岁那年,肖林来到了白马雪山保护区工作,从此开启了与滇金丝猴与大山相守的人生。肖林守护自然的这三十五年,可以说是见证了滇金丝猴研究以及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史,更是见证了中国环境保护的曲折史。

这三十五年的守护历程,特别是三年的野外考察期,对于肖林个人来说,更是改写了他的人生轨迹。在常人无法想象的艰难条件下,肖林和同伴们开启了雪山版的“荒野求生”:食物严重匮乏之时,抓起刺手的荨麻叶子煮着吃;夜宿大树之下,经常半夜淋得一身雨;住在个鬣羚粪蛋聚集的洞穴里,苦中作乐地称之为五星级宾馆……

肖林拍摄的滇金丝猴

肖林说“我看到了我的内心,通过自然,我第一次走进了我的心灵”。在肖林看来,野外这三年,是他的另一次投胎转世、痛苦重生。

身处广阔无人的自然之中,会发现人是如此渺小的个体,与山林间的鸟兽虫木并没有什么区别,人的生存能力甚至比不上野生动物。此时人的社会属性渐渐会褪下,留下来的,是最自然最本真的一面。在野外观察与守护猴子的历程中,肖林见识到了人的渺小与大自然的浪漫,在大山之中,肖林找回了人性的真善美。

乔治·夏勒在《与兽同在》一书中写道:

“每个人一生至少应该有一次到荒野朝圣的机会,去思索它的奇妙,发现如今差不多已消失殆尽的田园风光……那里还驻留着人类昔日的野蛮魂灵,那里的动物在追寻自己的命运,它们是过去的鲜活遗物——当人类还是史前地球上的流浪者时,它们就已存在……”

在这个浮躁的当下,我们总有各种理由与牵绊无法去荒野“朝圣”,但我们依然可以在城市之中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秘密花园,在大自然之中意识到自己的渺小,褪去身上的“世俗气”,重新找回人性的真善美。然后将大自然的力量融进身心,在大自然中汲取能量,继续努力前行。

02守护信仰:藏文化的孕育之下,构成了藏族人独有的生命观

肖林是土生土长的藏族人,在肖林看来,藏族人的生活没有外人看来所谓的艰苦,因为藏族人追求的物质条件很朴素,一餐饭、一碗糌粑、一壶酥油茶,就是生活。而比起这些物质条件,如果长时间没有听到喇嘛讲经,才是艰苦的无法忍受的生活。

在藏族人朴素的信仰与人生观之下,他们的精神生活十分富足。他们对山有着深深的崇拜,山崇拜凝结了藏文化中对天、地、人、神的宏大想象,几乎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主人——“神山”;他们对自然有着深深的敬仰,在他们看来,人类和一草一木、和狼、熊、猴子都是平等的众生。人这辈子都无法和这些自然中的圣灵断开联结。

山巅飘扬的风马旗,摄影/肖林

于是我们在《守山》看到中以肖林为代表的藏族人,用他们的一生在守护着雪山与猴子,守护着藏文化下众生平等的信仰。

藏族人的传统文化认为,万物都和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处在一个永远关联的世界,草木、大树、岩石并不只是单纯为人所用,而会反过来给人带来影响,好的或坏的影响。藏族人带着深深的敬畏来看待周围的环境,没有一个藏族人可以疏忽和无视身边的环境。

反观当下,我们总是会把诸如“感恩大自然”这样的词汇挂在嘴边,但说多了之后不免流于形式,久而久之便习惯了大自然的给予,甚至为了一己私利对自然肆意破坏。

上世纪九十年代,羌塘高原上的藏羚羊,因为绒毛可以制成与黄金等价的围巾“沙图什”,被遭到疯狂猎杀,这一中国环境保护史上最惨烈的偷猎时间,背后是巨大的经济利益在驱动;再看疫情之下的“蝙蝠风波”,让我们重新审视起野生动物的非法交易,及其背后人性的贪婪与无尽的欲望。

生活在城市文明之中的我们,也许物质世界远比雪山下的这群藏族人富足,但我们中许多人的精神世界与之相比相距甚远。对于自然的敬畏,与对生命的关怀,是需要我们思考和学习的永恒话题。

03守护职业:平凡的岗位之下,构建了不平凡的生命意义

肖林曾有一次跳槽的机会,跳槽到能够给他带来更多眼见和机会的世界自然基金会,但他思考了一天就放弃了,毅然地选择了坚守在白马雪山,守护他的大山和猴子。

护林人这份职业,肖林一干就是一辈子,而肖林和大山、和猴子,也是互相成就的关系。

如果没有遇到那三年的考察任务,肖林也不会和滇金丝猴结缘,如果没有这份工作,肖林之后的生活也许就和同龄人一样,围绕着柴米油盐和金钱。然而,命运让肖林选择了白马雪山,选择了守护大自然,大自然同样也给肖林回馈了人世间最稀缺的财富——健康、快乐、朝气,以及真善美。虽然这份职业没有让他大富大贵,却给了他无比富足的精神世界,活出了生命的意义。

肖林和他的伙伴们

犹太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在《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中提到,“人生最重要的,就是发现生命的意义。”

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神奇飞书》中,男主角莫里斯通过当图书管理员,逐渐找到了自己的生命意义,在与书打交道的过程中,逐渐将平淡无奇的人生活成了自己期望的模样;抗疫期间,无数坚守在岗位上的白衣天使们,写下援鄂请战书奔赴一线,这些“平凡”的医务工作者们,守护着他们的这份职业,造就了“不平凡”。不管是莫里斯、医务工作者还是护林人肖林,他们都坚守着自己平凡的岗位,但他们在平凡的工作中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平凡的工作丰盈了他们的内心,造就了他们真善美的人格。

反观在每一个平凡的岗位上的我们,若能抵抗住世俗的浮躁,去坚守自己的初心,在看起来平凡的、不起眼的事情中,坚持不懈地努力,终能做到发光发亮,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意义。

“平凡”的医务工作者们的“请战书”

结语

我起初抱着了解滇金丝猴保护的故事来读《守山》这本书,读完却发现,这是本非常厚重的非虚构作品,藏族人朴素的信仰与人生观,康巴汉子肖林细腻的内心变化与成长历程,都分外让人动容。这部以守山为背景的作品背后,带给我们的,还有对于自然、对于生命、对于人生意义的无尽思考。

肖林说,“一个人的一生,总会守着一样什么东西。我守了三十五年的,是白马雪山。”

但愿你我,都能找到值得自己守护一生的东西。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anmae.com/xmhxcf/12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