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谈一谈,从医以来,对慢性荨麻疹治疗的浅薄体会。写得不好,经验不够的,希望师父,师兄师姐们指正。

西医对慢性荨麻疹的定义:是指皮肤、黏膜小血管暂时扩张及通透性增加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病程大于6周。该病临床上比较常见,发病率较高。主要表现为风团或伴有红斑,瘙痒或不痒,每天发作或间歇性发作。其病因:慢性荨麻疹病因复杂,?与感染、自身免疫、精神神经因素等诸多因素相关,特别是病程较长、常规剂量抗组胺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者多与自身免疫因素相关,少部分难以明确。通常将病因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病情顽固,常常存在治疗效果差或者是治疗后停药即复发,甚至出现耐药,可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的影响。发生慢性荨麻疹中医的病因病机与治法有很多。我只举例以下两种我常遇到的类型:1.外感风邪,营卫失和,气血壅滞,内不得宣泄,外不能透达于肌肤所致。

治法应发汗解表,疏风益气止痒。这一类型的荨麻疹,一般因受风后发作,且不定时发作。瘙痒,痒不定时,游走性。这是“风”邪的特点之一。还有一个特点,我治疗过很多此类患者,都有一个共性:不容易汗出,甚至不出汗。受了风邪,郁在肌表,身体机能自己发不了汗,不能让风邪有出路。所以就在身体腠理肌表游走不定,瘙痒。气血营卫不和,有风,血行也不畅了,不仅痒,也起了块状的红疹或者斑块。这就是这类“风团”了。因为机体没能力让风邪出来,久而久之,“风邪”就在身体潜伏下来了。一受风,或者一激动,就让机体的“风”和外面受的风一起发作,然后反反复复。治疗它,就解表发汗,疏风益气止痒吧。顺应机体的良能,帮助它,让全身津液充盈起来,循环起来,循环起来的气血,是活的,能排出风邪。学习经方之后,辨六经,多以太阳病,太阳少阳合病,太阳阳明合病,少阴病。我通常初期用麻黄汤,桂枝汤,附子麻黄细辛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防风通圣散,荆防败毒散,九味羌活汤。

用防风,荆芥,紫苏叶,蝉蜕,石膏,连翘,栀子,赤小豆,太痒的加全蝎,蜈蚣,加强息风止痉,止痒的效果,后期用玉屏风散,四君子汤,或六君子汤。另外,我要求这类患者,一定要配合运动,每天运动,但要在室内,避风寒,微微汗出。运动的目的,也是让气血循环起来,让营卫调和。让门开一些,让邪有出路。有些患者反应,一开始运动,即使在室内,运动后,荨麻疹会发作。我给的回答是:这是好事。请继续。为什么呢?运动过后的汗出,是气血营卫调和,气血循环后汗出。正气足的情况下,邪气有出路排出来。虽然有出路,但邪气一下子没有能完全排出,拥堵在肌表而发风团。但它的发作是短暂的。

随着运动的增加,气血循环越来越好,风邪得以排出,它发作会逐渐减少,再加上药物的治疗,之后运动汗出就不会发作了。一般治疗,1-3个月不等,并且坚持运动。大多数都会痊愈的。2.阴血不足,血虚血燥生风,复感风邪,内不得疏泻,外不得透达,郁于肌表,正邪交争而发。六经辨证多为少阳太阴合病夹风夹淤。

治疗应以滋阴养血,润燥息风,清热,兼以疏风止痒。这类患者,常入夜瘙痒加重,入夜红疹红斑起。这类患者得舌质,普遍是红的。甚至舌尖有点刺,草莓舌。热入血了,皮肤很燥,脾气很躁,面色不华,血虚生风,再受外风,就发风团了。润它。滋养它。疏风,还得清热,血虚血燥会生热。这个热我认为是有虚热,血亏,夜不能眠,耗干了阴血,就像烧干的锅,发热一样。因此要滋阴养血润燥清热。一般用桃仁四物汤打底,血久虚必有淤啊。或者归芍地黄汤,或者当归芍药散。加石膏,或知母,或淡竹叶,灯心草,黄柏清热。地肤子,防风等疏风止痒药物少不了。如果太痒,还是要加虫类药物息风止痉止痒,全蝎,蜈蚣。还有一味药,在此类型荨麻疹中,我常用。那就是“藏红花”。它凉血活血的作用很好,比普通红花更强,更有养血,安神解郁的功效。对于血虚血热生风有淤的荨麻疹患者,这个药我认为很值得用。如果有血虚血燥又兼痰饮,痰湿重的,会合四逆汤。跟师父学习时,师父曾经教导过我们“温阳才能化饮,化饮才能生津液。”除了四逆汤,再加上霍香,香薷,石菖蒲,薏苡仁,白术,苍术,土茯苓,祛湿化饮,效果就出来了。此类患者一般治疗1-3个月不等。间断性服用中药。有些荨麻疹病程长达十年二十年的,有些可以基本痊愈。再者,忌口很重要。治疗全程忌口辛辣,发物。食物是有性质的,会影响人体的偏性。会诱发疾病的发生。一定要忌口。除了用药物,有些痰湿重的一开始我就用针灸,振奋阳气。有些中后期,让病人配合针灸,保养巩固。没有时间的固定,可一周一次。膀胱经,督脉,针灸并用,温阳助阳。这跟“温阳化饮生津液”的理论是一样的。所谓“正气内存,邪不可干”。这就是我治疗荨麻疹的浅薄的少许经验。我写下来,以后有更多经验的时候,回头看看,就知道自己的不足。会让自己更好,更加进步,为自己临床解决问题做进一步提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anmae.com/xmsqbc/10498.html